时政要闻首页 > 时政要闻

1982年黑龙江高考状元晋升二炮部队女少将(图)

更新时间:2015-08-03 13:43:04点击次数:1850次

 二炮女导弹专家李贤玉为建设强大的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闫丽涛 摄

二炮女导弹专家李贤玉为建设强大的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闫丽涛 摄

  据二炮政治部机关报《火箭兵报》报道,7月6日上午,第二炮兵宣布中央军委命令大会暨晋升将官军衔仪式在京举行。唐国庆、陈平华由少将军衔晋升为中将军衔。汪利平、毕永军、卓凌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张金成由专业技术大校军衔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李贤玉由大校军衔改为专业技术大校军衔并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此番二炮部队晋升的五名少将(专业技术少将)中,***受关注的是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的李贤玉。李贤玉是二炮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被称为“二炮女导弹专家”。她也成为继生物危害防控女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后,今夏又一名新晋女将军。 

  公开报道显示,李贤玉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朝鲜族,1982年摘得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后保送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参军入伍来到二炮部队,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曾被第二炮兵首长称赞“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李贤玉屡次获奖,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是全军******科技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新闻延伸:二炮女导弹专家李贤玉 为战略导弹部队编织“中国剑网”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她却说:战争让女人走来。“在高科技时代,智力使男女在战场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作为女人,我不希望打仗,但作为军人,我必须为打仗做准备。”

  上世纪90年代初,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朝鲜族女生李贤玉,入伍来到第二炮兵。23年来,她为建设强大的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48岁的李贤玉现在是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一个看起来文弱的知性女性,让人很难与战略导弹联系在一起。她说:“我只是有幸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是新军事变革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二炮的快速发展给我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平台。没有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就没有我自己的发展。”

  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朝鲜族知识分子家庭的李贤玉从小聪明好学,17岁时,成为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

  1990年7月,李贤玉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正值大学生的留学热、经商热。面临着未来的职业选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随导师去看望二炮部队的一位老领导。老者对她说:“像你这样掌握高新知识的年轻人,如果能到导弹部队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的。”其实当时,她想象不出能为导弹事业做点什么,只是很单纯地希望找个能做事的地方。既然到二炮部队能做事,她便报名入了伍。

  入伍******年,李贤玉被安排到一个基层部队通信连锻炼。和女兵一样,每天队列训练、站岗放哨、话务值班。这里,没有想象的高科技,简陋的机房,电话是话务班战士人工接转,指挥方式也还是“口口相传”的模式,基本上没有先进的通讯手段。李贤玉有点茫然:就凭这些老“古董”,哪有信息化的用武之地?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使用了一系列******制导******,信息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威力,揭开了信息化战争的序幕。从基层部队回到二炮装备研究院的李贤玉深感,传统战争手段正成为过去,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战争形态正在出现。中国军队转型和大发展的时期也即将来临。

  这场战争,和新军事变革,让李贤玉留在了军营,走向了战场。当时,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二炮部队作战指挥还沿用着“口令式”的“靶场模式”,指挥控制信息化程度很低。第二炮兵决定筹建******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在这次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破冰之旅中,26岁的李贤玉成为科研团队里年龄***小的技术人员。

  二炮首长动员时说,你们就是二炮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开路先锋,要探索出一条符合二炮实际的信息化之路。“我听了后,真是很激动,庆幸自己能成为这个先锋队的一员。”李贤玉说。

  几年的努力,指挥自动化系统基本成型。1995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6支利剑,惊天捣海。京畿一隅的“中军帐”里,千里战场,尽收眼底。一位军委首长握着李贤玉的手,连说三个“不简单”。

  此役大捷,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成为全军的“标志工程”,在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自己也获记三等功。

  世纪之初,伊拉克战争爆发,信息化作战的威力,再次让世人震惊。

  2003年,多种型号常规导弹列装二炮部队,但由于不同型号导弹采用不同体制的指挥控制系统,相互间联不上、通不了,难以形成整体作战能力。一次演习,几套指挥系统“一个型号一个样”,指挥员守着高技术装备,却只能“通信靠吼、指挥靠手”。

  受领某机动指挥系统研制攻关任务,刚刚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的李贤玉作为技术负责人披挂上阵。

  那段时间,各型导弹的发射控制命令、作战指挥流程等信息,纷繁交错在李贤玉的脑海里。她带人走遍导弹军营、发射阵地,与官兵摸爬滚打在一起,反复论证,找准需求。

  一次,为了调研一组数据,李贤玉在西北戈壁滩上一呆就是半个月,条件艰苦,没法洗澡,蚊虫叮咬,浑身是包,直至收集到有效数据才离开。

  奋战一千多个日夜,不同型号常规导弹作战指挥的“方言”被统一成“普通话”,李贤玉又专门选择复杂恶劣环境做试验。大雪封山,呵气成冰,她带领科研团队进驻塞外深山3个多月,连续进行了20多次试验调试。

  2006年,在全军某重大军事演习中,李贤玉带着******成果进行“战场”检验。“中军帐”里,指挥员轻点鼠标,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装备在同一作战指令下同时行动,对预定目标实施火力打击。第二炮兵首长赞叹:“能把这么多系统‘统’起来,真是了不起!别看一个弱女子,能顶咱们好几个导弹旅长。”

  任务结束,李贤玉荣立二等功。这套系统,破解了制约战斗力建设的“瓶颈”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事科研30多年的装备研究院院长成跃,对此深有感触:“这是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系统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推动了战斗力建设的跨越发展。”

  身高不足1.6米,却让人从她单薄的身躯中感受到一种坚韧的力量;温文尔雅的面容下,让人看得到她内心的坚强。她不仅是能攻克难关的科研“领头雁”,更是敢打必胜的“突击手”。

  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参加人数***多、******型号***全的一次导弹火力突击演练。

  那年盛夏,东南摆兵,西北布阵,在跨越近万里的“战场”上,数十支发射分队纵横驰骋,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首次展现威力,异地同令、神剑合璧,对预定目标实施多波次火力突击。

  百箭齐射,全域慑战。为战略导弹部队精心编织“中国剑网”的,正是李贤玉。

  早在世纪之初,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启动,李贤玉担任该系统总师组成员和第二炮兵分系统副总师。

   前后6年,李贤玉带领科研团队奔波在艰难的“织网”征途上。上百次下部队、钻山沟、进阵地,收集整理上万组数据信息,融入全军体系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建成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成为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完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3年来,李贤玉身居斗室,心里装着的却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大事。

  信息化是高端技术的博弈,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2007年,李贤玉率先提出丢掉“拐棍”,自主研发指挥信息系统软件。领导觉得难度很大,有些为难;基层用顺手了,也不愿创新;身边还有不少人说她“出风头”。倔强的李贤玉认准了一条路,就会坚持走下去。她力排众议,刻苦攻关,历时3年,终于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指挥信息系统。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政委杨传松说,这是推动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完)

时政要闻
会员专区
     
用户名:
密  码:
会员类型:
联系电话::0451-86658581
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