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9时30分许,伴随着大型农机引擎的轰鸣,五常市牛家镇的大田开启了春耕******犁。这标志着哈尔滨大田春播生产******启动。“这片地种的都是鲜食玉米,每亩地比普通玉米增收1000元。”峰岭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信心满满地演算着今年种植结构调整的收益。与峰岭合作社一样,在这个春天,冰城广袤的黑土地上,处处都在演算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而这道“加减法”的背后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大账……
改革之路
“红本本”点化黑土变黄金
“期盼已久的红本本终于到手了。”4月6日,冰城农民梁文轶领到了全省******本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梁文轶经营的家庭农场以养蜂为主,如今他家的17.65亩土地大约能贷款3万多元,他要用这3万元买蜂群、蜂箱,把养殖规模扩大。“以前没有抵押物,贷款很难,联保的方式也不方便,如今我家的土地有了证,拿到银行抵押贷款就像城里人拿房产证办贷款一样方便快捷。”梁文轶说。
土地确权促进了土地有序流转,增加了冰城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5万余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扩大到1790万亩,比农村土地确权前增加了1300多万亩。
“以前想调整种植结构,需要村干部一家一户地动员,即使跑细了腿也不一定每家每户都能听得进去。如今,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大户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对市场研判能力大幅提高,根据自身区位特点选择***适合的作物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力度增强了。”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哈尔滨将坚持“一减四增”的调整思路,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调减普通玉米200万亩以上,新增水稻20万亩、大豆100万亩、黏甜玉米20万亩。截止到目前,全市春耕生产所需资金、种子、农膜下摆基本到位;化肥、农药、柴油下摆超过八成。农机具检修全部完成并已投入生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2个。以合作社为单位的规模化种植结构调整将更容易实现。
市场之路
农产品“触网”“蔬”通南北
“今天一大早开车跑了几十公里从县里赶到这里,就是想学学在网上卖大米。”4月17日上午,冰城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了“哈尔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黑龙江大米网对接培训班”。这些从各个区县赶到市区的冰城职业“农人”组团触网,与大米网营销经理学习洽谈网上销售农产品相关事宜。未来,全国各地网友都能通过大米网购买哈尔滨绿色农产品。
大米网只是冰城农产品触网的缩影,为了助推农业生产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再由“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哈尔滨不断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中国粮食城等知名电商合作,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建立线上线下融合、便捷实惠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通过打绿色牌拓宽市场空间。
农产品上网销售不是新鲜事,但“寿命”只有一天的地产红树莓却很难走向全国。哈尔滨85后“海归”李佳男通过电商平台+冷链物流的方式,把红树莓卖到全国28个省、市。他在京东电商平台以众筹方式开卖冰城当季新上市的红树莓,全程以冷链物流运输,每公斤售价超过120元,是传统地产速冻红树莓价格的6倍。红树莓的成功说明,先进的营销手段和仓储物流设施是撬动农产品市场的利器。
相对于红树莓小众市场而言,“北菜南运”市场是牵动哈尔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伴随着引擎轰鸣,巨大的铲土车把油汪汪的黑土堆成一座座小山,旁边的大棚里堆满化肥等农资。“这两万立方米黑土是专门用来育苗的。”近日,在双城北菜南运基地——国昌蔬菜合作社,一幅生动的春耕特写映入记者眼帘。“按照当前玉米价格来算,我种菜的收入至少是种玉米的七八倍。”国昌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许国辉告诉记者,“前年,我主动找到合作社理事长张国昌要求跟他一起种菜。”这个并不完全理解结构调整的普通农民,抱着多赚钱的心理,自发地走上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目前国昌蔬菜基地有社员295名,今年蔬菜种植面积将达1万亩。“大家看到种蔬菜比种玉米赚钱,不用村干部劝说,自己就跟着学了。”许国辉的话道出了普通农民踏上农业结构调整之路的根本动因。在经济效益带动下,农业结构自然就优化了。
数据显示,2016年,哈尔滨实现“北菜南运”30万吨,为农民增收3亿元。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支持农产品产地预冷、储存设施建设,培育重点品种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有力推动了冰城农产品走出去闯市场。哈尔滨还将在呼兰、阿城、双城、宾县、五常打造5个“北菜南运”示范县,扩大“北菜南运”市场。届时,“蔬”通南北的大市场将更加有力地拉动冰城农业结构调整。
绿色之路
“绿色农田”成结构调整引擎
如今,高品质绿色水稻也成为冰城一张名片。“这款是欧盟有机认证的产品,这款产品今年已经有将近900亩被定制出去了。”在五常金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线上销售办公室,春耕还没有开始播种,订单就已经涌了上来。“还有两款产品取得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之后,销量每年都以40%的增幅递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订单的火爆要归功于企业“三品一标”的认证以及企业品牌化的打造。
绿色惠民、绿色强市。截至2016年末,哈尔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到1312万亩;“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863个。其中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各项认证总量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冰城农业绿色发展的引擎正在驱动品牌战略,扩大农业市场疆域,牵动结构调整。目前,哈尔滨五常大米、巴彦猪肉、呼兰大葱、阿城大蒜、双城八家子小米、尚志黑木耳等28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享誉全国,相关绿色食品企业的营销网络已遍及全国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甚至远销亚非美等地区。
今年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将发展到1300万亩以上,“三品”认证数量将继续稳定在2000个以上。哈尔滨将以绿色农田为引擎,通过挖掘农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空间,进而引导农民放弃普通玉米,种植效益更好的绿色有机作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融合之路
龙头与支柱产业延伸价值链
普通玉米经过系列加工后,变成一瓶瓶金灿灿的玉米油,相应的经济收益增长了一倍多。这就是发生在哈尔滨天通农业生产加工车间里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炼金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指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对农业大市哈尔滨来说,这是带动农业增效、牵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金钥匙。
在天通农业车间上演的“炼金术”,也在宾西牛业、双城盛龙酒精、禹王蛋白等龙头企业上演。龙头企业在把价值较低的初级农产品变成价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过程,就是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过程。
今年哈尔滨力促龙头企业呈现集群式发展。推动万润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伟业国际木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集中培育五常金福泰、木兰昊伟等50家市级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量预计超过200家,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预计发展到1420万亩,带动农户总数将达到83万户。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结合现有产业水平,未来哈尔滨每个区县(市)都将确定1-2个“富民强县”支柱产业,全市目前已确定粮食、畜牧、果蔬、山特、北药等支柱产业27个。
龙头企业和县域支柱产业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大大延伸了初级农产品的价值链。
(稿源: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吴昌林 记者 霍亮 杨锐 )